【胃癌的演变过程】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率大涨!一项检测,耐药问题被解决?
早在1982年,Marshall和Warren从胃黏膜中成功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.pylori(以下简称“HP”),到上世纪90年代Correa提出肠胃型胃癌演变模型:Hp感染——慢性非萎缩性胃炎——萎缩性胃炎——肠上皮化生——异性增生——胃癌。再到近些年,专家学者发现了Hp的毒力因子和Hp感染、宿主和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胃癌。充分证明了Hp感染是胃癌的主要因素。
Hp感染引发的消化道疾病
有关专家证明了根据Correa胃癌演变过程,在萎缩性胃炎中成功根除Hp可阻断胃癌的演变过程,逆转疾病的发展,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生。
我国某地区Hp根除成功案例 我国某省长达14年的Hp根除调查与1995-2003相比相比,胃癌发生率下降了53%,胃癌死亡率下降了25%,并且预测继续根除Hp到2025年胃癌发生率将会下降达68%。该地区从 2004 年开始对年龄 >30 岁的人群大规模根除 Hp 感染。经过4年的根治计划发现:人群Hp感染率下降了 78.7%,胃黏膜萎缩发生率下降了 77.2%。与之前未根除Hp和未进行内镜检查的五年相比,根除Hp 及行内镜检查后,胃癌的发生率下降了 25% 。
Hp根除困境 在《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》(以下简称“国五共识”)中,我国专家学者也明确说明了目前根除Hp在临床的难点:对克拉霉素、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。导致我国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成功率逐年下降,基于克拉霉素的三联疗法的Hp根除率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大于90%下降到了目前的小于60%。”。
近年来,我国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不同地区针对根除Hp耐药情况的研究,在国五共识中明确了Hp高耐药的抗生素(甲硝唑、克拉霉素、左氧氟沙星)。药敏检测,提高Hp根除成功率 国五共识明确指出:药物敏感试验是提高Hp根除率的有效途径,尤其在首次治疗时,应给予一个有效治疗方案,为提高Hp根除率,尽量减少重复治疗,以免由于反复治疗而使Hp对抗生素产生继发性耐药。耐药检测可有效提高一线Hp治疗根除率。
有两项研究结果表明:药物敏感检测不仅可以保证一线Hp治疗根除率,还可以有效提高二线Hp治疗根除率,成为目前根除Hp失败的唯一补救办法,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,不管是幽门螺杆菌还是胃癌都将会一一被攻克。
-
招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| EGFR抑制剂(BEBT-109)
适应症: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
年龄要求:18岁以上
开展区域: 安徽 / 北京 / 福建 / 广东 / 黑龙江 / 广西 / 河南 / 湖南 / 江西 / 辽宁
-
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招募 | 高效口服拮抗剂
适应症: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
年龄要求:18岁以上
开展区域: 北京 / 福建 / 广东 / 广西 / 黑龙江 / 河南 / 湖北 / 湖南 / 吉林 / 山东 / 辽宁 / 上海 / 天津 / 四川 / 浙江
-
招募乳腺癌患者-CDK4/6抑制剂-BEBT-209
适应症:HR阳性、HER2阴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
年龄要求:18岁以上
开展区域: 安徽 / 福建 / 北京 / 广东 / 广西 / 黑龙江 / 河南 / 湖北 / 湖南 / 江苏 / 江西 / 吉林 / 辽宁